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

我在花東.半農半X


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蔡建福

        2010年的12月,有一位天使來到了花蓮,他的名字叫做塩見直紀。
這是一場由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所舉辦的座談會,談的主題是關於「促進人才東移」。這幾十年來,花東地區由於地理條件的關係,未能同步於台灣其他地區現代化的進程,因此,「促進什麼什麼東移」,這一句話我們並不陌生,但塩見直紀先生到底說了什麼,會讓我們認定他是天使?

        春節期間,一群為了守護花東土地的民間團體,藉由發紅包的方式,宣傳一個避免花東土地財團化的訴求,這一群人針對東發條例的某些重要草案版本,提出了廢除該條例第七、八、九條所埋藏的公有土地釋出條文。

        長久以來,對於花東地區的發展,不同的人馬有不同的想像,暗藏公有土地釋出條文的一群人,將花東區域的發展寄望於外來投資,也就是,引進外來的資本和資本家;在這樣的思維下,中央與地方的公部門所需要做的事情,只要積極地修改法令,創造法令就可以了!包括東部發展條例(簡稱東發條例)、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(簡稱促參法)、產業創新條例(簡稱產創條例)等等,有了這些法令,執政者一方面編列預算提供引進資本家所需要的公共設施(如交通設施),另一方面提供公共的土地資源、減免租稅。

        協助資本家取得土地、取得所需設施、減少租稅,如果再結合上都市計畫的土地使用分區變更,如此的執政模式叫做系統權力(systematic power)的運作;這樣的運作規則,是台灣這五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政治人物之所精通、熟稔,他們經常努力地爭取執政的機會,為的,只是在利用這樣的程序以降低自己的機會成本,輾轉成就自身的財富與霸權。當然,推動的政治人物如果是偉大的政治家,這一套方法也會是永垂不朽的、造福人群的,但從台灣的現況來看,經常不是這樣。

        塩見直紀先生所稱的半農半X,是另一種地方發展的思維。同樣思考著引進資源、引進人力,但所衍生的作法卻完全不同。他認為,二十一世紀全世界上至國家下至個人,面臨的兩大主要難題就是:「環境問題」和「天職問題」,也就是「永續的可能性」和「價值的創造性」。今天,忽視「永續的可能性」而莽撞往前衝的時代已經結束,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創造新的價值觀,為大家的幸福共創新的文化,因此,他提出了「順從自然,實踐天賦」這樣的理念,以進行緩慢的社會改革運動。

        半農半X的理念之所以特別適合花東,是因為這個地方有良好的從農環境,也有支持X存在的社會背景。所謂的半農半X,指的就是順從天意,經營簡單的生活,從小規模的農業中獲取自給自足的糧食,並將上天賦予的才能活用於社會。塩見直紀先生建議來花蓮的新住民,用一半的時間務農,生產生活所需的自家糧食,另外一半的時間來發展X,這個X有可能是各種不同的行業或社會行動;舉他自己的例子來說,他所主持的「郊山聯絡網‧綾部」,是一個土地與房屋仲介中心,免費幫忙想要把生涯規劃到農村來的人,提供可能的資訊,安排閒置的農舍、田地,讓村民和這些想要來村莊尋找新生活,尋找社會奉獻的人面對面地商量不同的可能性。

        到農村尋找新價值的人,在田園生活中,在農村社會中,找到了他們喜歡的和想做的事,建構一個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,如他所述,在綾部市的案例中,不論是創造美味的蕎麥菓子烹飪教室、或是帶領村民繪製地方地圖,從苦求沒有的東西到尋找既有的東西去啟發村民的自信,或是,只是寫寫明信片慰問社區的獨居老人,如此將上天賦予的才能與創意活用於這個社會。

        後現代的台灣農村,如花蓮、台東這樣的地方,在現代科技、都市生活的對比下,逐漸形成一種邊陲與核心的支配,東部地區必須發揮自己無可取代的基礎條件,而不是一眛地被動、追隨,才有機會跨越資本與城鄉的支配關係,跳脫不友善的社會階層剝奪,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,讓居住這裡的人們,不論是原住民、新住民或退休之後的居民,都能夠找到位置,安身立命,作自己的主人。

        這種思維是寄託於「生活價值的開創」,發展經濟,是經世濟民,而不是表面需求的滿足,是積極地反省人和人之間的關係、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。東發條例似乎忽視了這一點,處處以憐憫、支配與剝奪姿態的條文呈現。塩見直紀先生則剛好出現在這樣一個花東地區發展路線的十字路口,我們稱他為天使,因為他適時地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方向的新觀點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