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花蓮移住

刊載/更生日報
撰文/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 蔡建福

        花蓮是很多人夢想移住的地方。所謂的夢想,就是說不一定想來的人就都來得成,把這樣的人生規劃停留在想像中、夢境中的人不在少數。逆都市的人把花蓮認定成一個與世隔絕、遠離塵囂的地方,他們多半在台灣北部、西部的大都會生活與工作,城市中人際的冷漠疏離與功利主義,讓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持續地警戒著,找不到歸屬與認同,城市住民喪失了和蟲魚鳥獸原野山川對話的環境,普遍地罹患了大自然缺失症,忙碌的步調也喪失了成為自己主人的機會。

        移住的成功與否,並非有錢可以買房買地,可以逃離城市生活就算成功,能夠在當地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,才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關鍵。

        聯合國2012年的幸福指數報告指出,讓人們感覺幸福的前三大要素,是自由、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清明的政治,令人意外的,高收入並不是造就幸福生活的前三大因素,而良好的人際關係竟然名列前茅。這也就是說,生活中充裕的金錢累積不如良好的社會資本。我們經常看到城鄉移民者,把買地買屋當作第一經營要素,而忽略了如何融入當地的社會,如何經營一個可以造就真正幸福感的新人際網絡。
用誠信經營的小雜貨店,櫃台後方黑板上的賒帳紀錄是對街坊鄰居信任的見證
        日本近年來也在城鄉移民的現象中傳達出一個重要的概念,由京都附近綾布市的塩見直紀先生發起的半農半X運動,是個很具代表性的論述。他認為,移住鄉村的人,最好能夠有一半的時間從農,生產自己需要的糧食,也提供一個自己與自然連結的機會,另一半時間則致力於將自己的天賦貢獻於當地社會,不論這天賦的貢獻是大是小,都將是自己和所處社會連結的基礎。

        花蓮擁有廣大的農村,也有著台灣最大的原民社會,這些地區由於初級產業的沒落,加上國家一眛地追求高經濟產值的工業、資訊業,在各項國際經濟合約如WTO(世界貿易組織),和最近急欲加入的TPP(跨太平洋夥伴關係),義無反顧地忽略了這一塊屬於鄉村的老化、沒了生氣的邊陲土地。講再多的糧食安全、糧食自主、社會正義、城鄉平衡等等,都已經無濟於事,工業資本家的利益早就和政權體制產生休戚與共的連結。新的經濟合約徹底地放棄了鄉村的基礎產業,將更加深花蓮地區青壯年出走、農地棄耕、老化、中空化、棄養、單親化、外籍新娘化等等嚴重的問題。

        這些鄉村發展的困境,已經沒有辦法期待政府失衡的政策反轉,只有靠著民間的力量試圖力挽狂瀾。鄉村的困境結合著城市人的困境,或許可以創造出另一個雙贏的局面。城市的人想要從農、歸農的人,帶著他們的天賦實踐計畫,來到花蓮的鄉間,從事對土地友善的耕作,重拾與自然連結的樂趣,並尋找他們各自的天賦可以和鄉村社區媒合的機會,細緻地思考著自己能否藉由這些貢獻,建立起移住社會人們的信任和支持,來這裡尋找新價值新人生的這一群人,已經悄悄地出現。

        一個透過農村再生名義所發起的計畫,目前已經招募了超過一百位回流或想來花蓮尋找新生活的人,他們有的已經搬來定居,有的即將成為未來居民,初期一起在壽豐鄉的某一個角落,默默地啟動樸門園藝耕作的學習計畫,學習樸門園藝精髓中的三大主題:照顧人類、照顧地球、分享有餘。中長期則預計繼續遷往花東其他需要他們的地方。降低物欲需求是造成羈絆生活大解放的最大功課,積極地連結自然、連結社會,逐漸探索自己的內在,探索尋找幸福感的需求與被需求,融入這個社會。花蓮的廣大土地渴望一股多元、新生的力量,而城市居民也一樣需求著一方淨土,以尋找療癒,尋找城市生活的救贖,我們期待這一個純樸力量所帶領的改變,能夠為這個被當作邊陲的國土空間,指引出一條翻轉成為價值核心的道路來。
我們期待這一個純樸力量所帶領的改變,能夠為這個被當作邊陲的國土空間,指引出一條翻轉成為價值核心的道路來。

3 則留言:

  1. 請問是板主到池上拍的照片嗎?很美:)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嗯嗯!沒錯!在池上伯朗大道上拍的,正巧拍到鄉野間,人們良善互動的美麗倩影!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謝謝回覆~原來是伯朗大道:D

    回覆刪除